2010-04-14

Great Expectation (一)

"Great Expectation"(遠大前程)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說主人翁 Pip 如何從一個打鐵匠變成一個紳士,當中也就是說,他如何對「遠大前程」有了憧憬。第二部份則是他在倫敦的日子,以及如何以為是 Ms Havisham 贊助他,同時希望他迎娶 Estella。而Pip在倫敦時又如何跟身邊的朋友互動,他的「遠大前程」又是如何?而他和 Estella 的關係,又是如何?第三部份則是說當Pip發現了他的贊助人不是 Ms Havisham之後,他如何面對那種失落感以及如何面對那個贊助人,以及在發現這一個事實之後的他,如何發現他身邊的人物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再次找 Ms Havisham去確認一些事情的時候,又如何令 Ms Havisham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而 Pip又是如何的透過這些經歷,找回了自己,而又發現當他重新開始的時候又是為時以晚,而不得不於遠東重新發展。

整本書以Pip的第一身出發,從他的角度看他自己由童年到大概30歲左右之間所發生的事情。由一個打鐵匠的養子,到成為了一個紳士的過程。最初Pip對他的前程是滿懷希望,而但是又因為深知自己的出處,而不知道自己有甚麼過人的能力,在倫敦時卻又有點沉淪,揮霍無度的生活。那種情況我想應該是對未來充滿憧憬卻又迷失,希望自己有遠大的前程,卻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甚麼。他是有一位贊助人,而他以為那贊助人是那位其實抱著要令天下男子都感受到痛苦為目標的Ms Havisham。正因為他有贊助人,使得他在迷失的時候依然可以過著揮霍的生活,令自己及朋友 Herbert 陷入債務之中。他們雖然自覺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卻又沒有一個很完善的解決方法。這一種情況,出在Charles Dickens的手,寫作的年份是在1860年左右,但是卻和現在很多人的情況如出一轍。在年少時可以揮霍,對自己的前程有憧憬,卻又迷失了,不知自己可以做甚麼。這根本就是很多現代人所面對的問題。在一百五十年前,狄更斯已經寫出了城市人,現代人所會面對的問題,而這些年來,他們面對的問題竟然是如此相似。

Pip對他的遠大前程的憧憬,更大程度是來自 Estella,或可以說是Ms Havisham一手造成的。在年少時Pip就獲邀請到 Havisham的家去玩。所謂的玩,常常卻是被 Ms Havisham問他覺得 Estella怎樣。而Estella 天賦的氣質和美貌雖然吸引著Pip,但是她卻被教導成為一個很高傲和很任性,很無常的女子。Pip 從那時起深愛著Estella,而他卻很清楚自己的出身,將會使他和Estella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那一刻開始,他就希望自己有比成為打鐵匠更好的前程。他有了想離開那鄉鎮的欲望。但同時,在一段時間以後,Ms Havisham卻又贊助Pip去跟他的繼父,亦是他在家中最親密的朋友,Joe,學師成為一個打鐵匠。這對Pip來說,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很喜歡Joe的為人,事實上他是很愛Joe的。因為在他家中,他姐姐-亦即Joe的妻子-是一個脾氣極壞的女人,而Joe和他就像是彼此同一階層的成員一樣。一方面,Pip卻又想出人頭地,使他可以和 Estella 門當戶對。我想,Ms Havisham當時會作這樣的安排,無非是要Pip對Estella傾慕,而又安排他去學藝,使他永遠只能痛苦地傾慕而不能得到Estella,這是Ms Havisham對男性的報復。做法就是先使得Pip有了期望(同時也即是欲望),更準確地說,是讓Pip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讓他看到了美好的事或人。

在那個年代來說,的而且確,人的生活圈是很細小的,所以他們的欲望單純很多。而只要有一樣能觸動人的美好事物,大概他們就會很熱衷地追求。現代人的欲望來源更多,但是面對著欲望/期望,我們的處理方法,其實和小說裡的Pip大概沒有兩樣。有誰不是希望,突然有好運降臨?又或是,Pip其實知道接受了那贊助,就不能和Joe一起快樂地生活,當一個普通的打鐵匠,可能會和Biddy在一起愉快地生活。然而他還是選了接受那不知名的贊助,隻身走到倫敦去開拓他的前程。換之而來的,卻是Joe和Biddy對他的疏遠,雖然他們依然很愛Pip。要是這種情況放在現在的人面前,我想沒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內,真的會考慮是否接受這樣的贊助。要考慮的,只會是如何用這一筆的贊助吧?但是又有幾多人真的會把快樂放在考慮的首位呢?還是我們都以為,有錢就等於有前程,有錢就等於有快樂?

(待續)
20100413

2010-04-13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為宣傳電影,通常也會用上明星的樣子放在其中,但是如何放,放多少,放多大卻也很考功夫。當然,好的電影不一定需要好的電影海報,但是不好的電影海報,多少還是會影響到觀眾的入場意欲。

今天就看到了一個最佳的反例子,走過銅鑼灣,赫然發現劉德華突然好像變了一個我們去遊樂場拍照留念的紙板公仔一樣,走到了一個類似某電腦防毒軟件的機械人的後面去拍這一張<未來警察>的海報。難得他那一副正義的樣子,在我眼裡看上去,整個海報不知怎地很惹笑。而那一刻我也的確忍俊不禁。在facebook中的狀況列寫出來後,有人立時著我看一看<未>一片的預告片。其實單單看到這電影的海報及名字,已經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期望,而看了預告片之後,更加覺得不用花時間去留意。但不知怎地還是八卦的看了那個故事大綱。拜託,2085年發明簡易使用太陽能的科學家被追殺。是科幻片的話可不可以至少再科幻一點,太陽能現在已經很簡易地被使用了,只是未被廣泛及大規模地應用(事實上在美國已有較大規模的應用)。枉這電影還在說未來。我不會對此感到失望,只是,這樣的故事,配上那海報,再看完了那預告片,我想除非你是極度迷戀劉先生,或是你真的很無聊──不過我覺得再無聊也好,也不致於要去戲院看這個吧──否則你是找不到原因去入場觀看的。

說到預告片,早陣子分享了<維多利亞一號>的預告,對此片有點期望(雖然我應該不會去看驚慄片的,這類電影不是我那一杯茶),但是看了它的電影海報,還是有一點點失望。海報只是用了何超儀的大頭,然後大概油畫化了一點,她拿著刀,有一點血跡,就是這電影的海報了。和那預告片的風格簡直是差天共地。預告片仿傚了香港「蜚聲國際」的豪宅電視廣告的模式,配合大概少於一秒的閃影,而閃影是連貫著那廣告,只是人物的外貌變成頭破血流。這種閃影式的片段,使我起初還是很懷疑是不是自己看錯。友人給我看了另一不能出街的電影海報(http://img3.bbs.163.com/new/20090827/tvb/zh/zhangs_wh/b81098c8e2a7a914a37c29083cfa7862.jpg),雖然還是風格迥異,但還是帶出了主題。個人認為更好的做法,當然是如預告片一樣,模仿豪宅的硬照廣告吧。這樣就會風格統一,而且更能引人入場觀看。

雖說,明星的樣子的確較易吸引觀眾,但是當幾乎所有電影都是以此為主體時,我想大家已經分不清那一套電影是那一套了。想想看,<哈利波特>系列的海報,我想大家應該不能夠遠看就分得清那一集是那一張吧?<男兒本色>(2008)跟<新宿事件>(2009)跟<舞吧!昂>(2009)的,還是很相像吧?再找下去,我想用上一點時間,我可以把電影以海報的類型分類吧?

20100412

2010-04-11

朋友

昨夜凌晨,突心血來潮,在Facebook的狀況中問了有多少人會認真看我寫的東西,本來也不知為何會這樣問,大概是突然想知道有誰是我的讀者吧?總之,今早看到一些回覆,以及剛回家後看到一位朋友以一篇note來回應我的問題(我一廂情願地猜是回應我的問題吧。),清醒了一點,也受到了一點啟發,是我在寫下那問題前沒有想過會得到的。

這麼的一問,當然會有一些朋友舉手回應,支持我所作所寫,儘管自知寫的不算是很好。很感謝這些朋友的支持。而有的回應,就反問我覺得有沒有人認真看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我想他大概看穿了我,而我也因此才醒覺,要思考自己是希望因為寫作這些而得到注目,或是,因為想得到注視才寫作。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可是很大的。而有一位朋友特意以一篇note說,想看到我是為自己而寫,而且不只這樣,她是不想看到我為了寫讀者們想看的而寫那些題目。我想這篇note對我來說猶如暮鼓晨鐘,警醒了自己不要誤入了那為了寫別人想看的而寫。我想,問我是否覺得有人認真看與否的重要性的,也是同樣的用意吧。事實上,我寫的時候,也許有時候會有不自覺地寫一些會引起大家注意的題目吧?但是我也盡量控制著自己,要寫我有感受的東西。所以其實在發表了的文章背後有不少是已被拋棄掉的,大家看不到罷。

正好今天去了師友計劃的晚飯,談到朋友。有說朋友就是在你有事時能夠兩脇插刀相助,而有一位mentor 就不認同,說應該是在你得意之時能夠第一個衷心祝賀你的才是真正朋友。經過今晚,我想,朋友除了能在你失意時支持你,在得意之時能替你高興而又不嫉妒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你有點迷失之時能夠提醒你,甚至痛罵你,令你能及時清醒過來。

經過今次無心插柳(也許也不是完全的無心,也許是潛意識中的確有一點迷失),我得到了和我原本預計的非常不同而又獲益良多的啟發和感受。很感謝那些支持我的朋友,那位向我反問一句的師友,以及那位我想算是狠狠地罵醒我的朋友(雖然我們不算太熟,想不到,罵醒我的竟然是你!),十分慶幸身邊的朋友們都是這麼特別的人。不論將來我能不能達到我的目標,我想你們給我的啟發及支持,至少已經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今日的這一篇,特別獻給你們,也希望你們找到這樣的朋友吧。

201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