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追求善vs 追求錢 - 公義, 符號與世代的聯想


追求善vs 追求錢 - 公義, 符號與世代的聯想


昨天,在做逐字稿的時候,聽到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討論。

那是有關教育的: 在我們這一代, 有多少父母教兒女要追求善而非錢?

這個問題也可延伸到上一代? 

也因此,當我們都成長在一個被教育追求錢的社會中, 
所謂的追求"公義", "公平", "公正" 又是不是難免要以"錢"來衡量?
所謂的快樂, 幸福, 又是不是以錢來衡量?
在追求這些所謂的公義之前, 假如不搞清楚我們到底受著怎樣的教育薰陶, 怎樣的社會風氣的感染, 怎樣的思維模式所限制, 就走出來說要"公義", "公平", "公正", 那又會怎樣?
在連自己都不願了解清楚, 就要追求這些普世價值, 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這是一種 myth. 在公平公義等的符號底下, 可以潛藏著一套截然不同的理念. 然後, 久而久之, 當這種 myth 被濫用的時候, 人人都變成了犬儒: 因為, 大家明白到這些符號只是符號的時候, 人們對於符號就失去了信任. 然後, 就只相信錢. 因為在眾多的符號當中, 只剩下"錢" 沒有被加上第二層的意義. 錢維持了最原始的狀態. 或者應該說. 錢最使被加上第二層的意義, 它,還是錢. 

這大概是那麼多人沒有了任何的信念, 只相信錢的原因. 
因為, 相信錢不需要勇氣, 沒有難道, 永恆不變. 
然後, 在金融海嘯之後. 大家才發現, 原來錢還是可以變幻無常的.
只是醒覺於此時, 也許太晚. 因為整個社會, 如卡夫卡在中提到, 有關世代的差異時. 那條狗指出了, 上一代與這一代的分別在於, 記憶的累積. 新的一代背負著更多的記憶,亦因此有更多的負擔. 然而上一代卻沒有打破沉默, 保持沉靜, 讓一切繼續. 

這裡容我引用一段:
"...I understand the hesitation of our forefathers too, we would probably have acted just as they did; ....When our first fathers strayed they had doubtless scarecely any notion that their aberration was to be an endless one, they could still literally see the cross-roads, it seemed any easy matter to turn back whenever they pleased, and if they hesitated to turn back it was merely because they wanted to enjoy a dog's life for a little while longer; ...

They did not know what we can now guess at, contemplating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at change begins in the soul before it appears in ordinary existence, and that, when they began to enjoy a dog's life, they must already have possessed real old dogs' souls, and were by no means so near their starting-point as they thought...

But who can speak of youth at this time of day? These were the really young dogs, but their sole ambition unfortunately was to become old dogs, truly a thing which they could not fail to achieve, as all succeeding generations show, and ours, the last, most clearly of all."

這一段, 大概就是為什麼我開始明白我們都沒青春, 都沒有信念的原因. 
但是那不可以作為藉口. 因為既有前人的記憶與知識為鑑, 我們作為知道更多的一代, 亦即更有準備的一代, 都不能反思, 不能打破沉默, 不能年青的話, 那是說不過去的. 

Ray
20111109

2011-11-07

Investigations of a Dog 讀後感

<一條狗的研究>是卡夫卡其中一部短篇故事. 暫時為止只讀了一次, 不能作出詳細的分析解構, 現時寫的, 只是一些很初步的讀後感.

自我對話

這是一個自我對話的故事. 自我對話有趣的地方是, 它往往是一種回顧, 反省故事中一直都沒有明確說出那條狗在和誰說話. 沒有明確的對象的話語, 也許看似是一種多餘的東西. 但是這種自我的對話, 卻又有助我們認識自己. 正如故事中的那條狗一樣. 他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 其實也有發現了一些東西.

沉默與發問

書中有一段是有關沉默的. 當他在說自己經過某次奇異的經歷後,就開始對一切作出發問, 而相對起來, 他的同類卻比較傾向於沉默, 甚至乎, 依賴保持沉默來得以繁榮. 也許正如我們一樣, 我們都習慣於沉默. 然而, 即使到近來, 也許不再保持沉默的人多了. 卡夫卡在書中透過那條狗告訴我們一樣有關沉默與發問的事: 發問的意圖其實也是重要的. 在故事中的那條狗在發問中, 其實一種也在尋找 Colleague, 亦即,那些跟他一樣的同類. 這又讓我想到, 其實那些保持沉默的人, 又何不是害怕失去 colleague ? 發問的人很多時候都相對孤獨, 因為他們問根究底, 是一種對事情的挑戰, 而到最後亦是對自己的挑戰. 故事中的狗, 在談及發問後, 就立刻就到他無法在年輕一代中找到 colleague, 然後就提出自己的鄰居可能是他的 colleague . 但他亦反問自己這個可能性, 然後又提出很多的事來證明對方不是 colleague . 可見, 會發問的人, 經常陷入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懷疑當中. 但這種懷疑卻又是帶著一種信念的. 他堅信除他以外, 亦有與他相似, 愛思考愛發問的狗, 只是這些同類擅於收藏自己吧.

有關世代與青春

然後, 在一直回顧的過程中,又提到有關狗社會的不斷進步, 知識的不斷增進, (狗們)人們會欣賞那些其知識的累積. 當中他看到的只有不斷的退步. 而他所指的退步並非指上一代比這一代好, 只是他們比較年青. 他們的優勢在於沒有那麼多記憶的重擔
 ( 原文: People often cry up the universal progress made by the dog community throughout the ages, and probably mean by that more particularly the progress of knowledge. Certainly knowledge is progressing,its advance is irresistible, it actually progresses at an accelerating speed, always faster, but what is there to praise in that? …. I can only see decline everywhere, in saying which, however, I do not mean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were essentially better than ours, but only younger; that was their great advantage, their memory was not so overburdened as ours today…)

那教我想到的, 竟然卻是青春. 現在我們經常爭論於世代之間的不同. 然而世代之間所相距的, 如卡夫卡所說, 的確是知識與記憶的. 在此我無意要討論這個世代之爭, 或以世代作為分類. 而是在於年青這一點上. 的確, 我們這一代比之前的欠缺了青春. 卡夫卡的這一段之所以讓我聯想起這個事情, 大概是因為他留意到世代之間的差異在此. 而在此段以後的, 他還補充到, 那狗認為上個世代比這個世代更差的原因在於, 他們在記憶與知識的負擔較少的情況下還是保持著緘默; 而續後就是更多相關的論述.

我可以感覺到, <一條狗的研究>更像一篇論文而非故事. 它透過那條狗的一種回顧及反思, 某程度上討論了歷史推進的進程,以及來到今天的局面.

自由.

故事的最後那條狗說他把研究的方向轉變, 從研究狗隻有關食物的來源的真理 (Whence does the earth procure its food? ) , 轉而到有關音樂. 那條狗一直強調著,自己的研究並非學院式的. 在結尾中, 他就為自己的方法作出了一個解釋: 因為他最欣賞的, 是自由. 一種出於本能的自由, 使他樂於承認自己的研究並非科學式的, 縱使, 那可能還是另一種終極的科學. 那也許是我覺得, 整個故事是有關青春的原因. 因為, 青春就是不沉默, 是發問. 是不理所謂的規限, 勇於擁抱自由, 並承認自己被指為的不足.

後記:

<一條狗的研究>我到現時為止只是斷斷續續地讀完一次. 當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再看再讀. 讀英文的版本, 句子的複雜結構讓我無法很快完全的明白. 但縱使結構複雜,看到這種結構又很是嚮往. 因為它有著一種複雜的美. 那種邏輯的建構, 讓人希望解構,看看它是如何編織而成. 也許因此, 對於Roland Barthes 等等的Semiology ,Mythology 等等特別感興趣. 那其實也算是一門科學, 只不過這門科學並不會使我們的生活更簡單方便, 而是相反, 更複雜更 sophisticated 而已. 可惜的是, 這個追求方便直接的年代, 某些complication, elegance sophistication 慢慢地被淘汰了..

20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