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3

從一堆文字中建立的詩

我在海灘與秘密的詩歌

見到眼睛忘記了染料

沙漏是慢動作打出拍子

我忘記關掉時間

鐘壞了然後黑暗

和弦對岸的決鬥

打火機嘗試點燃被拋棄留聲機

掛牆上月曆在說謊

他的秘密變遺言

(我們詩社8月29日活動中從字堆中建立起來的詩)
20100829

片段練習一

他側著頭,耳機中傳來歌曲的前奏。呆了一下後,右手順著腰插進褲袋,把那iPod Touch 拿了出來。

捲纏著的耳機線繞了一圈,他單手把 iPod touch 旋轉了兩圈理清了線,再熟練地接兩下鍵,看著彈出來了的音樂控制面板,看著那歌曲猶豫了半晌。

那是陳奕迅的<獨居動物>。

他看了一眼,其實他一早就知道了,但是他在這一刻猶豫著,最後還是決定,把 iPod touch 放回褲袋。

2010-09-02

實驗文字五十七

呎價二十八元的話
最低工資就是每小時一萬六千五百八十七元
工作一小時
相等於五百九十二呎

工資佔成本大概 40%
一千二百萬以上的豪宅
按揭最多 60%
剛剛好,湊夠了
完美理由的 100%

十六個巴仙是利得稅
十六個巴仙是交通費
還有十六個巴仙是生活
餘下的是保護費,以確保香港的經濟和房地產會不斷增長
保障你的職位安全
以及確保那個泡沫會不斷的膨脹

和膨脹的泡沫相映成趣的
是不斷萎縮的生活
我們都是豬農
每天努力工作養活一大群很可能有心臟病的豬
我們卻沒有機會吃肉

20100902

註: 一萬六千五百八十七元是八月三十一日九龍塘地王的平均呎價

2010-09-01

改變的前傳

要作出改變,要 make a difference,在看到了那些成果的人的心中,大抵好像就是有一個意念,有那種想法然後就突然的「砰」一聲,改變就出現了一樣。每天新聞,或是其他工作坊,我們總是被這些「改變的成果」所衝擊著。洗腦式地認為,只要想到了一個好的意念,就等同改變了一樣。最近曾替某機構的工作坊中做了司儀,也參與了其中一個工作坊做一點分享。在講述自己的這半年的經歷時,我好像都集中在如何讓自己做到改變,例如,是要提高自己對四周事物的意識,或是多留意事物,多思考,以及多嘗試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老掉牙的論調吧?老實說我想很多人也明白這是做成改變要具備的一些條件。

我當然沒有忽略恆心的重要性。但是我也不敢說自己很有恆心。畢竟只是短短半年而已。我忽略了的,是「前傳」。就是我這半年的改變之前,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以及我用上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在銀行工作了一年半,其實在工作半年後已經萌生轉工的念頭。當時想轉做和廣告等有關的行業,現在回想也真的有點太過天真。其實連申請信也遞過了,沒有回音時意料中事。那半年在銀行的工作,其實是很忙的。(時間大概是09年的2月至8月吧)忙完了那一段時間,其實當時很想很想辭職,巧合的是,同期有兩位和我同 team 的同事也走了,結果我當時其實是有機會被 promote的。我想這一件事很關鍵。

對於很多人來說,有機會升職,是找不到理由拒絕的。接觸的東西必定更多,而且重要的是待遇也一定比之前好。在那一刻,我卻做了一個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我拒絕了升職的機會。我跟上司說,是覺得自己還沒有學到可以升上去的地步,這不是一些客套說話,我當時的確覺得自己還不是時候升上去;而我也跟上司明言:我是有心轉到其他行業的。

這一個決定埋下了我在2010年有這些大改變的伏線。也許也是機緣巧合,或是天意安排,因為我沒有升職,又不好意思在那時候辭職的緣故(我工作的隊伍中,有兩位有經驗的同事走了,剩下有經驗的只有我而已!!),我就唯有再待在銀行一段日子。回想起來那不算是壞事,因為那時候的我還是不太清楚自己想走哪條路,只是深信自己不想做銀行的工作而已(不想,而不是不適合,老實說我是工作效率蠻不錯的)。

接下來發生的是,就是<標誌香港>工作坊的衝擊,然後是用 annual leave 替<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做字幕的工作,再之後是 M.a.D.2010 的衝擊,使我在2010的2月終於,在一半被上司檢討,一半自願之下辭職了。那幾近一年的心理狀況,其實是充斥著一種 frustration 和一種憧憬的。但是那時候的憧憬現在回想,是很不切實際而且很天真的。沒有真正的了解到自己所想要做的事,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走出第一步。我想這兩次的衝擊,某程度上使我更了解自己可以做到的,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多吧。

有近因,也有遠因。遠因大概是在大學時上林奕華的通識課,而且還要很有恆心地上了三個學期後,工作時還不時請假回去上課,甚至後來,幫忙把那些課堂的影片轉為講稿,好讓我不用請假也可以聽到課。如果說,2009年我拒絕升職是埋下了改變的種子的話,我在2006-2008年間上的通識課,就是為那種子翻鬆了土壤。而現在嘛,就是改變終於發芽了,只是能不能茁壯成長,還看我如何照料。

一切的改變,在現在和人分享起來,好像都發生在2010年,都好像是因為一次的意識上的轉變就可造成。事實上,改變醞釀了近四年的時間,當中迷失過,沮喪過,以為找到了目標過,懶散,自以為是,天真過。當大家看到我在上海那種熱誠,以及在這之前神奇地,在<標誌香港>中的那種意念,在上海世博的明信片的設計,回港很有心地再幫忙做些甚麼;以及那些每日一篇,實驗文字等等的寫作,其實背後經歷過的沮喪和迷失是沒有被看到的。

現在的我不算是成功改變了甚麼,這樣的分享也許沒有人會重視吧,但是寫出來,是為了給我們這一些希望做出甚麼的朋友們一個經驗分享。也許我最終不會成為很成功的人,不會做出甚麼改變,但是希望這個分享,給那些在迷失中,或沮喪中,或不知道應該怎樣改變的朋友看到,也許你們會比我做得更好。

共勉之。


20100901

實驗文字五十六

把瓶內的液體灌下去,讓其慢慢地
滲入體內滲入血液中發揮作用
精神被推高到一個虛假的頂點
搖搖晃晃,彷彿像放在國金二期頂點的不倒翁

不喜歡又喜歡這種感覺
讓我感受到,介乎清醒與被迫清醒的感覺
那是一種虛假的清醒,一種被營造出來的清醒
彷彿這樣可以讓人找到了甚麼

20100901

2010-08-31

這兩天點燃了一個關於書的討論,然後又在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中,看到了作者對於書作為物件的一種看法;加上最近大賣的 iPad,激起了新一浪的 e-book風潮,不得不在此談談書本。

年少時,我不太看書。這一點我無從否認,是自己懶惰。看的,大多是倪匡的科幻小說,以及福爾摩斯的推理小說,其他的文學或小說,一概沒有接觸,除了很少量的金庸以外。直至大學,讀的科目也不太要求看書,加上自己大概有點小聰明,要看書寫論文的科目,都可以讓我蒙混過關。結果是,大學三年,看的書也是寥寥可數。

大概是報應?也許不致這麼嚴重,不過肯定有點因果關係。現在轉行轉科目,讀視覺文化研究,雖說是「視覺」,朋友們總以為是讀 visual art 之類的,應該要多畫畫或拍照吧?事實上,讀的更多是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和 cultural studies 的理論,拍照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況且,叫做 photomedia 的科目,還是要寫一篇論文的。不看書,應該不能過關,也過不了自己那一關。

離題了。說到書,雖然我深明 ebook 的方便之處,但是我還是偏好傳統印刷書籍。翻閱書籍的感覺,不是一個觸控熒幕可以取代,而且讀書時,我喜歡間斷地合上書本托頭思考,你總不能拿著 iPad做同樣的動作吧?而我也喜歡書的氣味。氣味是一樣有趣的東西,即使到今天科技發達,氣味的模擬還是相對地很落後。電子書不能取代的,大概還有拿著書本時那些氣味吧?還有就是紙張的質感。我喜歡撫摸書的頁邊,雖然有些紙質比較鋒利,但是總覺得那質感不會有東西可以取代的。

說到喜歡的書,我想我暫時說喜歡的,也是在這時刻中所認為而已。不過剛看完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確是很好的一本小說。折角以及貼上標籤的超過了二三十處吧?這是我喜歡傳統書籍的另一個原因。還有幾本喜歡的書,卻是字少,但是有啟發性的.Paul Arden 的三本書 ( "It's Not How Good You Can b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 , "When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 和 "God Explained in A Taxi Ride") 也很喜歡。早陣子看的<挪威的森林>也很喜歡。

老實說,會看的書,大概都會喜歡。買下來的書籍,大概不喜歡或沒有興趣就不會買吧。所以我想難題應該是,你最不喜歡哪一本書。


20100831

實驗文字五十五

左肩被子彈擦過以後
右腿被衝過來的貨車撞斷扭曲成不可思議的角度
被開山刀劈中的右臂,幾近骨肉分離,無力地垂在一旁
血流如注的傷口,沒有被包紮的空閒。
掉下來的磚塊擊中頭部,造成腦震盪,血流披面
漒水在不知何方潑向面部把五官侵蝕
混和著血和淚水,以及化學品的臭味
手指被碎紙機絞過失去了形狀只餘下血紅和白
左腳被拖行數十米磨擦著地面
揮過來的水喉鐵通把腎臟擊碎,肝臟被撕裂內出血
然後,鐵枝猛然地穿過我的胃
任由胃酸流出潰蝕四周殘破的內臟
再被菜刀橫切腸臟流出造成令人不安的畫面
受到這一切的重擊我還能保持著清醒
補上令我失去最後一口氣的不是神兵利器
也不是天災人禍
是文字是語言是圖片把我的靈魂挾走

20100830

意識

以前讀心理學,在基礎課程的時候總會說到「意識」的重要性。因為有意識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個其實很哲學的問題。撇開其哲學性,意識,在生活中其實很重要。

在最近的寫作中,發現自己的意識,以及對事件的感應越來越敏銳,小如一個動作,也在腦海中重播並且會想到以文字詳細地描述。應該說,是自己經常地意識到身邊發生的事吧。這樣的經常保持在一種有意識的狀態,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很累,但是一旦有了這種狀態,就會發現很多事很有趣吧。只是,意識也有其限制,總不可能每一件事的每一個細節也看到。這大概是造成我們每個人不同性格的原因,因為我們每天也在選擇把意識集中在不同的事之上。

而另一樣有關意識的,是有關自我意識的問題。我們也許都會意識到很多其他人的問題,但是對於自己的自我改善或要求,總是進入了一個盲點一樣。對自我的要求,我想是一直自我意識的表現。因為一個人要意識到自己有不足,並且經常以此提醒自己要學習,才會不斷地進步,以及會有創意的思維(因為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才會再想辦法改善)。

20100830

2010-08-30

實驗文字五十四

(前奏)

Verse A:
好像不用睡覺
真的好像不用
假如真的不用睡覺
我會真的不睡覺

Chorus:
*好像不用工作
真的好像不用
假如真的不用工作
我會真的不工作*

Verse B:
好像不用吃飯
真的好像不用
假如真的不用吃飯
我會真的不吃飯

Repeat * (把「工作」二字隨意地換上任何動詞)

Verse C
好像不用重複
真的好像不用
假如真的不用重複
我會真的不重複嗎?

Coda: 一切都會重複 可以嗎?

(完)

有人可以把這詩
配上流行曲的音律嗎?
化作一首無懈可擊的K歌
讓我們對著米高峰尖叫狂吼失聲痛哭

20100830

實驗文字五十三

從文字中翻譯出一句話
話的背後帶著難以明白的概念
我努力把概念再翻譯
成為另一種文字轉遞

一首詩的形成總有故事
或是影像的蒙太奇教我們聯想到一切的種種
文字構成影像再被解讀
只是我們都疏懶了
把詩當作藥丸,囫圇吞下去
情感的靜脈注射教我們失去了咀嚼的耐性
什麼都要即時地成為建構健康人生的養分

要把概念或情感翻譯的耐性
被信手拿來的一枝枝針筒戳破
維他命,藥液和靜脈注射讓我們健康成長。

20100830

2010-08-29

實驗文字五十二

嘗試說服自己,A和B是沒有關係的事件
但是連自己都不相信
因為作為C的我把A和B連繫
那是愚蠢的推論。企圖把邏輯混入情感當中

只是想把一件事情說出
背後有一千萬個考慮
以廉價的文字隱藏著真相
直至被高價收購的紙牌看見

20100829

實驗文字五十一

呆呆出神看著中環廣場的上空
有一群飛鳥在盤旋,不尋常的多的數量教我好奇
是武林大會,是領空權在講數,還是純粹的家庭聚會?
我無從得知。看著牠們似有規律而又隨意的飛行軌跡
想像著牠們其實在對話,然後又分流散去彷如地上奔走的人們

鳥群中出現軌跡相異的伙伴
那是比牠們更高的模仿者
但是那個特有的生命軌跡卻無法被模仿
盤旋混沌的是生命,線性準確的是機械
兩者交錯在城市上空

城市的上空與路邊乞丐有著相似的命運
重複著的生活和佈景板
人造的星空在低處照亮城市
生活和佈景板的關係從此脫鈎

201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