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4

氣味 實驗文字二十五

經過的汽車傳來了那烤肉的味道,空氣中帶著那潮濕
泥土的清新和燒焦了的咖啡豆。確認了
沒有火麻的氣味以後,廢氣的炭味把我引領到城市裡頭
在路邊報攤傳來了思想的腐臭
我們都是禿鷹。生在在被分解的年代。

發展的泥土帶著工地的氣味,座落對面的
星巴克的芳香混雜著酒氣
那是Chanel No.5的氣味。

銅板銀紙的氣味存在
街角的洗碗工身上。清潔劑的檸檬味
無法洗去的味道並不存在。
理想和兒時的棒棒糖一樣的甜
哪一種已經絕跡市場?

城市的氣味
在城市中徘徊
我們都麻木了只餘下腐朽

20100724

2010-07-23

悶死 實驗文字二十四

香港好悶。
悶死。
會點死?

。被西鐵站「請緊握扶手」的重覆廣播悶死
。被一式一樣的豪宅設計悶死
。被屏風樓圍困住的死氣沉沉悶死
。被不斷重覆出現,好似7-11一樣梗有一間係你左近既各大時裝品牌連鎖店悶死
。被街上面重覆又重覆出現的CDG / LV / GUCCI / Neighbourhood / Bathing Ape etc.的名牌衣物悶死
。一星期有七日同人撞衫而抑鬱至死
。被港劇單調到爆基本上潛意識估到佢講咩既情節悶死
。被蘋果日報殺死
。因為香港政府為提高市民文化水平而強制規定每人每年必須觀看三十小時以上文化節目才可獲得身分證,而又不引入更多文化節目而悶死
。因為電台只播K歌而悶死
。被政府廣告悶死
。排隊入書展排左一年而悶死
。東西隧加價令到全港汽車使用紅隧,塞車期間吸入過量一氧化碳而中毒死
。考通識科被標準答案激死
。36度停車熄匙但係局長係隔離涼住冷氣同你打招呼而激死
。全港報紙一體化,悶死
。全港雜誌一體化,又再次悶死

歡迎各位補上更多死亡原因。

實驗文字二十三



















它成為一塊又一塊的木板
搭建出一條通道
來去自如
不能被改變但是又不斷在改變

這是每次都會帶你到
相似而又不同的地方的道路

奇怪
但是正常
我們不會重覆走過同樣的地方兩次
我卻不斷幻想這個可能性

一個媒介而已
重要的不是美學技術光暗色彩
重要的是我們。

重要的是我們。

20100723

實驗文字二十二

窗外灑著大雨滂沱
金黃色的陽光照進房間的一角
找不到不按下快門的理由

大雨過後的日落
比夕陽無限好還要更美
留不下來的

只是我還是希望著


一切都會好過來

2010-07-22

Product Specification

Product Specification

Prod. No: RAY0203
Serial No:U01-S001-E001-CHNHK-00001986-02-03-2300-002300884123789
Type: As-M
Product Cat. : Homo Sapiens
B-Type: HS-O+-RNH-001
Dimension: 1.73 -??28??-50
Ho-Code: AQ-F02-3
S-Patter part M: C-pop +A-Rck
SP-Pattern: NF/ Non-B-B / S
Hob-Code: Mu-P, Mu-G, Mu-Si / R, Ftb, Wr, Int,
D-patter: Si/ Rk / sl-fml
Price: TBD

If I am a product of the factory of human race,
I would probably have the production specification like the one above.

20100722

2010-07-21

設計

一切都是經過設計的。一個欄杆,一塊地磚。一個現代城市的所有細節,也是經過設計出來的。一個牆角,一個扶手,一切一切。設計是不是能夠切合實際又另作別論。只是,當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這些以後,我們也許就不會為意,我們都活在一個被人設計了的空間之中,我們的所見所聞,都受這些種種的設計影響。我們能否容易地接觸某些事物,和它們被放置的位置有關。無形中,設計把某些事物給劃分出來,使得其不易於被一般人看到。

但是我們都不意識到這情況,都沒有意識到原來我們被某些設計限制了。但,意識到又可以做甚麼呢?我們在城市的活動空間都是被設計師所設計的,而設計師,是受發展商所僱用的。因此,我們城市的空間很大程度並不是由我們作主去決定的。我們只得被動地接受嗎?

空間的設計所牽涉的不單只是如何讓人感受到空間,而且也要讓不同的人可以享用空間。當然這個就會牽涉到,社會階層的問題。最近在讀有關 urban space 的評論,就提出了這些問題。以外國的例子來說明如何用上設計的手段去阻隔低下階層進入某些空間,即便是本來有些設施是應該開放與所有人的。

上文提到香港需要空間,而這一篇就順應提出了下一個問題:應該如何設計這些空間。

能夠開放一切空間與公眾,只能算是一個理想。因為有些空間是會有著無形的限制,使得某些人會不自覺地不願意進去。但是我認為這還是可以透過設計去鼓勵不同人享用一些空間的。當中一定會牽涉到人的心理活動以及行為模式,以及整個社會的氣氛是否鼓勵不同階層的交流。城市的設計,需要的不單只是設計師,其實更需要的是心理學,文化研究以及更多其他的學科合作。

20100721

實驗文字二十一

剛好是二十一日
寫下這二十一篇

巧合
天意
設計
蛇王
是要還的

甚麼也好
忘卻了一切地在看
看著你看著我
看著眼前的所有
甚麼也不要緊

打不成風的日子
卻下得出雨

Typhoon signal no.3
在告訴我
別管這是幻象還是現實
人生只不過是一點墨水化開的時間

聆聽著交通燈的聲音
一切都是那麼有規律

最近都少了寫這樣的文章,一方面是有點私人事情,另一方面,卻是突然對於這些種種的事情失去了興趣。失去興趣的原因,大概是有點複雜的。眼看現在社會上有這麼多的聲音在討論不同事情,可是真正留意的有多少人?一想到這個就忽然覺得,寫了出來的文字沒有人看這事情很悲哀。尤其當你寫的太過理性太過深入,大部份人根本就沒有心情去細看。

第二個原因是覺得,只寫評論不寫建議的話用途不大。極其量只是在解構一件事情而已,可是城市是要建設的。在制度外寫出多漂亮的評論也好,也改變不了制度的死板。想到這一點不禁感到悲觀以及無力。過去一直都在思考如何用銳利的眼光看破事情的表象並加以解釋。不過去畢上海以後,發現世界的運作不是揭破表象就足夠了,而是要把這個轉化成為一種動力,一種力量,一種會行動的力量。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以及放任自己的文字隨思想漂浮以後,好像重拾了把這些事情細看解構並解釋的能力和興趣。當然我也會繼續寫其他的東西,但是每日一篇這個思考練習,應該是時候重新啟動了。因為今天早上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我這種思考的練習其實也是在訓練自己在需要行動的時候可以隨時地察覺到行動的不足吧。這是一種習慣,我在培養的,是一個在無時無刻都能夠自省,抽離自己去以第三者角度看整件事情的習慣。因此我意識到,即便是要行動,也得保持著這種能力。只是在訓練這個的同時,大抵應該繼續學習如何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行了。

20100721

超現實

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其實有點超現實嗎?看著電視台的節目,明知道那些對白,那些訪問都是如此的內容空洞;明知道報章雜誌的報導是經過計算地失實,是穿鑿附會,也是欠公正的報導;明知道那些廣告文本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明知道買了那件名牌也不見得會快樂很多,吃了那家名店的菜不見得會快樂很多;明知道這麼的一切都只是教你快樂的幻覺,而又交足戲地接受他們的虛偽,他們的假,他們的不真實和超現實。難道我們真的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漫無目的嗎?

然後又會有調查說,不知多少成的青少年會漫無目的地hea。但到你工作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工作也只不過是漫無目的地扮有目的地 hea。為什麼我們都接受得了?我們為什麼可以接受一個電視節目的主持問著毫無水準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報章的影評說來說去也是從表面從技術上分析一部電影?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得了電影的對白和生活完全的脫節?還是,我的生活和大眾的生活太不一樣了?究竟甚麼是正常甚麼是超現實,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是不再重要?因為兩者的界線已經被模糊了。

因為身邊發生的新聞在facebook中早已看過了,大浪西灣也在facebook中看過了,這麼的一切都是在眼前的電腦中看過了,已經分不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一切都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我們卻已經懶得用雙腳去證實這一切,也懶得用雙眼去看破表象背後的實體。

我們都身處在一個超現實的社會。現實,超現實之間的界線不再存在,構成我們生活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表象而已。

20100721



最近在工作,辦公室在灣仔,可以看到了修頓球場,以及四周的建築物。本來看著也沒有太多感覺,只是越看越不對勁。今天再看一次,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壓迫感。香港素來以逼聞名。密度的確很高。如果世界上有建築物密度的統計的話,香港某些地區應該會在前列位置的。在 辦公室望出去,和在地面看上去的感覺完全不同。地面看到的,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但是在高處水平望去的,我看見的是一幅牆。

試想像,我們每天會看到多少這種景象?在家中,在辦公室中,也是看到一幅又一幅的牆。高樓大廈構成的牆,把水平線都殺掉了。有一種東西,叫做視野,英文為 Vision。視野這東西,說的不是你看得見多少,而是你可以看見多遠多大的將來。又有一樣東西,名為胸襟,形容胸襟的,有廣闊和狹窄兩組字。可以想像得到,在這樣逼的城市入面生活的人,可以有多遠多大的視野,以及多闊的胸襟。

視野,胸襟兩者都是帶領人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質素。欠缺這些的人,生活難以達至美好。當今年的世博主題說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時候,看看這個城市的環境,就可以想像她會孕育出有怎麼樣視野和胸襟的人,然後也就足以令人反思,城市是不是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香港需要的,是空間。我們都被灌輸說,香港是地少人多。但是香港真的是這麼少地嗎?還是我們都習慣了把空間都壓縮了。一切都以方便為先。太遠的就等於不方便,那就不是土地了。在物理層面習慣性地把空間壓縮,促使我們連在思考的層面也習慣性地把空間壓縮,亦即是說,香港是自由開放的這一個命題,只會在制度上成立。在實際上,香港人還是習慣了把那些珍貴的自由空間壓縮,逼,才有安全感。大家都靠在一起。大家的思想都是靠在一起,亦即是說,大家的思想都幾乎是一致的,大同小異的,那樣才會符合香港人的習性。

香港的逼,不單是在物理上,也是在思想上的。所以說,香港需要的是空間,讓我們慢慢接受有空間的香港,從而慢慢地,在思考上也接受有更多的空間。

20100721

2010-07-20

一首情詩

給你:





























(完)

20100711

2010-07-19

untitled 2

I can't feel anything now.
I am neither relieved nor sad.

I am just numb.
my head aches
everything seems surreal and spiralling.

This suffering can't compare to yours.

I am clearly unclear.
I can't see anything ahead,
vision blurred, thoughts congested.

I am completely out of order.

實驗文字二十

假如文字可以建構城市
我想,甚麼文字可以建立中環,
怎樣的文字又會堆成銅鑼灣?

假如文字可以建構人生
我想,甚麼文字可以給我成功,
怎樣的文字又會讓我失敗?

假如文字可以建構將來
理性的文字會是答案嗎?
還是感性的文字會帶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