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大概是整個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核心。一切(商業)活動必須要有利可圖。這基本上推動了整個現代社會的進步。以利潤為主導的社會,我想是在近二百年左右才開始的吧?而這個模式運行至今天,的確是帶了很多好處給我們。但是經歷了上年的所謂的金融海嘯,我們大概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現有的模式了。
有利潤的確是每間公司也希望做到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增加客源和收入,以及控制成本和減少次貨的出現都是重要的。而如果是屬於投資的公司的話,分散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在正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當中提及到的公正,而「公正就是適中,防止對好處的多佔多得和對壞處的少取少擔。」(<亞里士多德:政治學>,p.25,顏一,秦典華著,顏一譯,昭明出版)在那時他主張由中產階級統治城邦,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富人的暴虐,窮人的貪婪」,達至一個能顧及各方利益的政體。這被視之為公民政體。(這裡的「公民」的定義是較為狹義的,指那些有參與無確定任期的官職的人。以當時的社會來看還算是合理的,當然今天就太過於狹窄)。今天想說的,不是談論這一種政體的好壞,而是從中我看到了有關現代社會的一大缺陷。現代的社會大部份的公司以利潤為先。因為利潤是一間公司長期運作必須要的,利潤是用來作為儲備之後公司運作的前提。但是在謀取利潤的同時,也得注意公正這觀念。現在更多的公司是單純的要求有利潤,而欠缺了對「壞處」的承擔,或是欠缺了對沒有利潤的業務的承擔,這其實也正是近年很多人所提及的公司的社會責任。
一家公司必須要承擔與其規模相稱的社會責任。這是一個理想社會之下應該出現的,因為社會就是一個共同體。一個共同體之中,理應贊及每個個體的利益。現在的社會不是完全欠缺了這種態度,而是對這個態度的不夠重視。當商家只追求利潤而不講承擔時,並美其名為「為股東利益著想」時,就正是欠缺了公正這觀念。而當有很多大規模的公司欠缺公正這觀念時,社會就變得不公正。因為一個社會的運作,很依賴這些大公司以及政府,當這些系統裡的人不公正時,社會就不公正,隨之而來的就是很多對這些不公正不滿的聲音,引起了社會的不安定。
社會公正從來不單只是政府能夠一手處理的問題。當法律的運用趨向費用高昂時,而立法者又是充滿著和不同的商家的利益關係時,要透過法律來維持社會公正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尤其當要借法律來作判斷的門檻是如此的高的時候。而且,這裡說的公正是一種心態,難以憑法律去監管。單純的思考利潤,以及如何把風險分散予別人的公司,無疑是能夠帶來利潤,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公正的情況。
回想起自己對銀行業的不滿,也是源於此。現在的銀行業基本上是以利潤為先,而且,是以金錢生出金錢作為最終目標,同時亦必須要把風險分散到他人身上。這正正就是亞里士多德對公正的定義的相反,它們要的是盡佔好處而不承擔任何壞處。本來的銀行業是作為其他商業融資的機構也無不可。只是進入近二十年左右的銀行業已經變質,過份著重利潤而忽視對風險及其他社會責任作承擔,可以說是走火入魔,難怪金融海嘯爆發以後,那麼多的民眾,尤其在美國,十分不滿華爾街的大銀行。這些背後的一切,關鍵在於對利潤的看法。適中的利潤為健康的,公正的。但是當到了只講利潤不講承擔的時候,就是不公正了。香港同樣面對的是,大商家大財團只看重利潤而不著重對壞處的承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了社會的不公正。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一個能夠公正地發展的模式。現在的模式已知道是不可能在這個一般市民越來越關注社會是否公正的年代中繼續順暢地(或是肆無忌憚地)運作。社會應該著重討論如何達至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更宏觀地看,更高層次地看,而非單純著眼於制度。因為制度由人所運作,有好的制度也不一定有好的運作。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如何令這個共同體中的個體能夠使現有的制度,或未來的制度中能夠盡善盡美,而非只追求一個理論上完美的制度而不理會使制度實行的關鍵──人。
20100423
2010-04-21
奴隸
最近在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在那時候的雅典還是有奴隸的制度,而亞氏對這種制度是支持的。以當時的社會制度來說可算是十分正常,而在現代社會當然不被接受了。可以,奴隸的制度被廢除後,其實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的。
奴隸制中,有一些人是奴隸主,而有一些人則是奴隸。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社會地位之分。權利上也有明顯的分別。奴隸是作為物品屬於其主人,其權利是很有限的。乍看之下,這樣的制度在現代社會中好像完全不存在吧?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社會,還是很有奴隸制的影子,只是那種權力的分野不再是那麼明顯地被看到。當我們在想,我們其實有很多權利的時候,事實上,我們還是為一部份有權力的人士做事,而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是不會去思考為何要做,只是單純的聽命行事而已。更甚者,我們不只聽命於在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之上(如上司),我們甚至對一些和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人也一樣。我們所想要的,所謂的自由──即,如自置居所──有時候還不像是因為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在甚麼時候有自己的物業。這難道不可能是地產發展商的軟性宣傳嗎?這些公司所橫誇的行業眾多,在不同的方面軟銷這種需求,就能夠使我們間接地成為這些公司的奴隸。我們所要買的名牌,名車,豪宅,有多少是我們真的想要而不是我們看到了廣告之後感到自己想要?
再看看我們的工作,何嘗不像一個奴隸一般,只差在我們有所謂的「選擇」,就是我們可以選擇當那一個公司的奴隸,或當那一件物件的奴隸。我們的所謂選擇,其實也只是可以選擇做或不做,但是在這個社會環境底下,我們都知道哪一個選擇才不會被標籤,而成為眾人或審視或批評或挑戰或嫉妒或羨慕的目標。現代的奴隸制,就是這樣,以欲望操縱著我們,從欲望引申到群體的壓力,其巧妙之處在於不用以白紙黑字寫明我們是甚麼的奴隸,因為我們自然會投其懷抱。
20100420
奴隸制中,有一些人是奴隸主,而有一些人則是奴隸。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社會地位之分。權利上也有明顯的分別。奴隸是作為物品屬於其主人,其權利是很有限的。乍看之下,這樣的制度在現代社會中好像完全不存在吧?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社會,還是很有奴隸制的影子,只是那種權力的分野不再是那麼明顯地被看到。當我們在想,我們其實有很多權利的時候,事實上,我們還是為一部份有權力的人士做事,而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是不會去思考為何要做,只是單純的聽命行事而已。更甚者,我們不只聽命於在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之上(如上司),我們甚至對一些和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人也一樣。我們所想要的,所謂的自由──即,如自置居所──有時候還不像是因為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在甚麼時候有自己的物業。這難道不可能是地產發展商的軟性宣傳嗎?這些公司所橫誇的行業眾多,在不同的方面軟銷這種需求,就能夠使我們間接地成為這些公司的奴隸。我們所要買的名牌,名車,豪宅,有多少是我們真的想要而不是我們看到了廣告之後感到自己想要?
再看看我們的工作,何嘗不像一個奴隸一般,只差在我們有所謂的「選擇」,就是我們可以選擇當那一個公司的奴隸,或當那一件物件的奴隸。我們的所謂選擇,其實也只是可以選擇做或不做,但是在這個社會環境底下,我們都知道哪一個選擇才不會被標籤,而成為眾人或審視或批評或挑戰或嫉妒或羨慕的目標。現代的奴隸制,就是這樣,以欲望操縱著我們,從欲望引申到群體的壓力,其巧妙之處在於不用以白紙黑字寫明我們是甚麼的奴隸,因為我們自然會投其懷抱。
20100420
2010-04-19
重慶森林之一
早幾天看了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我想到的,就只是時間。<重>無疑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但是沒有一貫的鬥氣冤家,也沒有一貫的親密的或感人的場面。電影分成兩部份。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部份。兩個好像是關於失戀的故事,而在我看來,王導演想表達的主題,卻是在愛情當中的「時間」的觀念。
第一部份金城武和林青霞二人的角色,都是受「時間」限制著。金城武飾演的,是被女友甩掉了的警探,卻自己一廂情願地認為她只是在開玩笑,因為她是在愚人節跟他說分手的。而他就決定每天買一罐在五月一日過期的罐頭,然後對自己說在五月一日她也不回來的話才當作真正的分手。這個自設的期限,使他發現不知何時起身邊很多的事物,包括愛情,也是像是設有時限一樣,但是記憶卻不會像罐頭一樣有期限(電影中金城武所說,記憶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期限是一萬年,一萬年其實就意味著沒有期限)。當時間其實掌握在金城武的手中時,他卻為自己設定一個期限,
林青霞的角色,則是期限是由別人設定的。她飾演的是一位販毒(卻被出賣了)的女人。總是帶著那個假的金髮和太陽眼鏡。電影中沒有詳細交代她為什麼要五月一日前找到那班印度人,但是大概是因為那個在酒吧的外藉男人吧。在那限期之前,她不斷地在重慶大廈四處尋找那班原本是幫她運毒的印度人,在人海之中尋找那一班人,背後其實是不是在帶出,在人海中尋找對的人的困難?那一頭的金假髮,在期後的片段中,在那外藉男人和另一個女人鬼混時也再度出現。那是意味著,所喜愛的其實是那一頭金髮而不是她。擴大來說,是不是意味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愛情,只不過是一種「戀物」情意?把之放在金城武的角色之中,何嘗又不是一樣?他透過對五月一日的罐頭作為他的戀人的代替物,構成了一種戀物情意來支撐著他而已。
當這樣的兩個人在限期到了之後相遇時,金城武的角色以極其二流的手法追求林青霞的角色,兩個本來平行互不相交的人物相遇,卻也沒有激起任何的火花,即便是上了酒店,也只是一個呼呼大睡,另一個卻看電視和吃。直到金要離開時,很體貼地為林脫去高跟鞋,而其後林以一句生日快樂作為回禮。兩人在此之後卻又好像終於明白了甚麼似的而復原過來。一個就重新振作生活,另一個則解決了那外籍男人。而最後的那一罐開了的魚罐頭,是不是也意味著,期限不應是最重要的部份?重要的應該是有沒有曾經打開過裡面的內容?
第一部份看完了至今大概一個星期,想到了這些的問題。大概再看一次也許會想到了答案吧。第二部份的想法容後再寫。不過第二部份的,也我想到的,也是關於時間。
20100418
第一部份金城武和林青霞二人的角色,都是受「時間」限制著。金城武飾演的,是被女友甩掉了的警探,卻自己一廂情願地認為她只是在開玩笑,因為她是在愚人節跟他說分手的。而他就決定每天買一罐在五月一日過期的罐頭,然後對自己說在五月一日她也不回來的話才當作真正的分手。這個自設的期限,使他發現不知何時起身邊很多的事物,包括愛情,也是像是設有時限一樣,但是記憶卻不會像罐頭一樣有期限(電影中金城武所說,記憶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期限是一萬年,一萬年其實就意味著沒有期限)。當時間其實掌握在金城武的手中時,他卻為自己設定一個期限,
林青霞的角色,則是期限是由別人設定的。她飾演的是一位販毒(卻被出賣了)的女人。總是帶著那個假的金髮和太陽眼鏡。電影中沒有詳細交代她為什麼要五月一日前找到那班印度人,但是大概是因為那個在酒吧的外藉男人吧。在那限期之前,她不斷地在重慶大廈四處尋找那班原本是幫她運毒的印度人,在人海之中尋找那一班人,背後其實是不是在帶出,在人海中尋找對的人的困難?那一頭的金假髮,在期後的片段中,在那外藉男人和另一個女人鬼混時也再度出現。那是意味著,所喜愛的其實是那一頭金髮而不是她。擴大來說,是不是意味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愛情,只不過是一種「戀物」情意?把之放在金城武的角色之中,何嘗又不是一樣?他透過對五月一日的罐頭作為他的戀人的代替物,構成了一種戀物情意來支撐著他而已。
當這樣的兩個人在限期到了之後相遇時,金城武的角色以極其二流的手法追求林青霞的角色,兩個本來平行互不相交的人物相遇,卻也沒有激起任何的火花,即便是上了酒店,也只是一個呼呼大睡,另一個卻看電視和吃。直到金要離開時,很體貼地為林脫去高跟鞋,而其後林以一句生日快樂作為回禮。兩人在此之後卻又好像終於明白了甚麼似的而復原過來。一個就重新振作生活,另一個則解決了那外籍男人。而最後的那一罐開了的魚罐頭,是不是也意味著,期限不應是最重要的部份?重要的應該是有沒有曾經打開過裡面的內容?
第一部份看完了至今大概一個星期,想到了這些的問題。大概再看一次也許會想到了答案吧。第二部份的想法容後再寫。不過第二部份的,也我想到的,也是關於時間。
2010041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