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30

宅男

宅男一字來源自日本的「御宅」,原指一些非常熱中動漫畫以及遊戲的人,比之英文的 Maniac較為興趣雜而廣泛。Maniac是指一些對某一種活動非常有興趣或非常熱中的人,一般相信「御宅」更接近英文的 Nerd或 Geek這兩個帶負面意義的字。在中文字中,發燒友一字較為中性或偏向正面,因此香港就借用了台灣所借用日本的「御宅」,演變成「宅男」一字了。

剛巧最近熱中於看一套叫<Big Bang Theory>的美劇,講的就是四位天才的年輕科學家,同時是那些被稱為 Nerds/宅男的類型的人(他們正好是Star Trek迷,漫畫迷,遊戲迷)。一般人都認為這類人不善和別人溝通,或是難以和人交朋友。當然,把生活完全地沉浸於同一個範疇,而且對不屬這個範疇的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的確會影響到人的社交生活圈子。同時他們有時會被稱為 freak/怪人的原因,是因為只要一談到一些他所熟知的事物他就可以興奮莫名地侃侃而談。也許這類人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難以接近,因為他所熟知的我們未必真的很認真去看待,而他又對其他事物的興趣不大,使得一般人難以和他們熟絡。然而我們真的可以因此而視他們為怪人嗎?

對一件事物有熱誠以及有研究,本來就是一件好事。這些所謂的宅男,對動漫遊戲等有深度的研究,其實和一個投資者對他的股票有深度研究,或是一位觀鳥愛好者對雀鳥的種類及生態有深入的認識,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社會一直以來也把動漫遊戲等視作不太重要以及不真實的事物。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對那些發燒友的態度也是和宅男有相似的地方,這是源於我們對自己不熟識的事物總會有焦慮,尤其當你說有關他們所熱愛的東西有偏差或誤解時,他們會被自己的熱誠本能地驅使他們向你詳細地解釋。我們之所以怕和這些人打交道,是因為我們一不想被視作無知,而事實是我們的確是相對無知;二是不想花精神去認真研究一樣自己沒有興趣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也拒絕花精神去研究一件事物,結果是我們總是找不到有趣的話題。宅男,或是「御宅」族的人雖然一般被視為社交能力很差,事實上他們也不一定沒有朋友,只是,他的朋友限於那些有共同嗜好的人而已。

對事物有熱誠是好事,而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更應該花時間精神去研究一下。現代人太多的所謂某某明星的FANS,他們甚至不了解為什麼自己會喜歡這明星,或許他們會聽那人的新歌,看他/她的戲,買CD等等,但有幾多會真正的分析或研究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曾有一段時間自己對陳奕迅的歌有蠻深的了解,那時甚至可以說出某一歌曲是出現在他那一張專輯的第幾首歌。(例如:在 中的第一首歌是 <裙下之臣>;<The Line UP>之中,黑色碟最後一首歌叫<黑面>等等)甚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解構他的和<認了吧>兩張專輯的巧妙之處。有熱誠才會有心機去了解一件事,或一個人。我們是不是都太懶於動用自己的熱誠?像在中可以見到,他們會用很多 Star Trek或星戰的情節來幽默地重用,事實上一般人也會偶爾使用電影的情節開玩笑,只是有時候我們看不明白,卻又不願花心機去了解罷了。把宅男標籤之等同於失敗者,某程度上是不是變相不鼓勵人多點熱誠去深入了解自己喜歡的事物?大概社會就是寧可一同流於膚淺。當宅男在他們所熱愛的事物中找到了他們的快樂,而自己又沒有同樣精通的事物可使我們有同樣的快樂,是不是有點酸溜溜的感覺?

當然,宅男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們對其他事物的過份冷感亦不值得鼓勵,只是我們也得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對有熱誠的人總是喜愛潑冷水?(尤其是在本地某知名網絡論壇)

20100430

2010-04-28

Great Expectation (二)

Great Expectation (二)

在 <Great Expectation>中,Pip 對他在倫敦的室友 Herbert起初的評價,是覺得他太過於樂觀,想法幼嫩,太過理想化,而覺得他不會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人。其後因為Pip的緣故,兩人都開始揮霍無度,而Pip對此亦感到有點內疚。因為如果不是他的話, Herbert也許不會如此揮霍。但是隨故事發展,Herbert那顆天真而又有熱誠的心始終不變,當Pip偶爾在他們的住處討論如何處理他們的財務狀況時,為Herbert的過於天真而感到憐惜時,他沒有想到到了後來他還是感激Herbert那種天真但是充滿熱誠的心沒有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Pip 的前程沒有因為他得到了神秘人的贊助而直接的變得好了,但是他暗地裡幫助了Herbert,輾轉間卻也幫助了自己。在故事中其實Pip不只一次的對他身邊的人有負面的評價,在他準備離開他的家鄉時,也對Biddy有負面的評價,但是到後來他被 Orlick襲擊以後,才醒覺到Biddy和Joe 的重要性。他本來因此想對Biddy告白,但是當他想這樣做的時候,Biddy已經和Joe結婚了。

是什麼會令Pip對身邊的人的評價出現那樣的錯誤呢?是他對他的前程有了一種期望,所以令他判斷錯誤。我們都會犯下這種錯誤嗎?當有機會成功的時候,或是有機會出人頭地之際,而身邊的人是否都會因此被懷疑有嫉妒心,又或是對身邊的伙伴的天真感到失望等等。這些都源於我們把自身對未來的期望強加於身邊的人身上,而當他們不能符合期望時,我們就會嘗試以這些種種的理由去解釋。Pip幸運在於他身邊的朋友沒有因此而離開他或放棄他。只是,Pip犯下的錯,使他和Biddy只能擦身而過,而使他也只能決斷地往遠東工作,繼續他本來所追尋的前程。當然,Pip在這段迷失的過程中,至少還是很為他的朋友Herbert著想,大概這是使得Pip到最後還是有一個蠻好的結局的原因。

在尋找遠大前程的路途上,我們或多或少會被對未來的憧憬所蒙蔽而不能看清身邊的人,就如Pip起初對Herbert 的評價,到最後他回想起來,才覺得自己那時的評價更適用於自己一般。我們在那意氣風發之際對身邊的人的評價,其實或多或少也反映了我們如何看自己。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希望在身邊的人身上看到那些特點,就會很不自覺地對身邊的人作出不實的批評。正在人生起步中的你或我,會不會又遇上同樣的問題?剛走進職場一段時間的我們,或許得到了上司的讚揚或有晉升的機會,而那時候又會不會不自覺地批評自己的朋友的不足?

20100428

2010-04-27

人生

任性了近兩個月以來,首次有一點抑鬱的感覺維持了一整天。四月「工作」了一星期,現在的抑鬱也許就是工作後的副作用。四月也寫少了字,也許因為如此感到抑鬱,因為不太滿意這個月的表現吧。找了很多的藉口,疏懶了的心態。的確是有一點陷入低潮的感覺,但是其實又不是那麼糟糕。接下來的兩星期還要創作一件作品參加比賽,還得快點調整好心理。

思考著,想到了人生。偶爾在Facebook中看到了朋友玩games 升了級,突然在想,我們很多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看著一級又一級目標,逐步地升級?在大公司中,小職員的目標當然是逐一級的升上去;中小企或是創業者,當然就想自己的生意升級,擴展為更大的生意。學琴的要考級數;追單做 Top Sales;追 Honour;連買一個快餐也可以加錢升級。早陣子寫過關於升級與自我提升的不同,但是我們的生命生活,卻又是被那麼多可以衡量的級數所支配著。

那麼假若有一天,我們拿走了這些用來衡量事物的級別,只從自己的感覺去感受一切會如何呢?當生命不再是以級數來衡量時,我們又會如何去看生命呢?當工作中沒有了職級之分,只有職務之分的話,我們又是不是會沒有了動力呢?甚至我們做一些工作,是不可能被分成不同級別的,又會怎樣呢?

人生的舞台不一定是建在很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要爬樓梯才可以上得到。為什麼我們非得要爬上最高的一級才可以呢?那裡可以站的位置是那麼的狹窄,活動的空間是那麼的少,為什麼我們人生的舞台不可以廣闊一點,而一定要在那高但狹隘的空間呢?

20100427

2010-04-26

抄襲

世博接連傳出抄襲的傳聞或消息,由主題曲到展覽館到吉祥物都被指抄襲,或形似。我們現在都很敏感,尤其當中國有甚麼新的設計新的產品新的盛事,都會被仔細地調查,然後找出它抄襲的東西。大概是因為中國已經是一知名的「山寨廠」──世上任何受歡迎或不太受歡迎的產品,都幾乎一定會在中國找到「山寨」版──由 iPhone 去到 twitter,甚至,社會主義,大家都可以找到那「具中國特色的」版本。觀乎歷史,其實共產黨是抄蘇聯的,現在才可算是從臨摹走到了創作的階段,但是商品卻還是在臨摹的階段,你有 twitter我有微博。你有iPhone iPad,我有山寨版的。甚至,是連自家出品的也還是抄。

記得從前看一些有關廣告或設計的書,有人說,意念抄回來不要緊,最重要是抄得好或是偷回來後用得好。從來意念就是從其他地方而來,很難有完全的創新。問題在於,如何用得合適,而不是很明顯地搬字過紙,照辦煮碗。中國的問題是,抄得太過份,而且還是美其名為山寨版。這是扼殺創意的行為。因為習慣了等待別人的新產品,才立時抄襲,那樣腦袋只會疏懶下來,依賴著別人的概念很難能夠進步。

在指控抄襲時,我們也得想想,其實有幾多的創作是完全的創新?有時候也許是我們看到了是因為中國的出品,就特別注意它有沒有涉及抄襲。我想這和中國人給人的整體印象有關,而一天中國帶著這種印象,一天中國也不能避免被指控抄襲。中國要做的,是從人民的教育做起。可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以來的教育,著重的都不是創意而是服從。所以,要從根本上重建中國的印象,必須做教育做起。可惜我想,這需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以改變到現狀。

201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