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1

改變的前傳

要作出改變,要 make a difference,在看到了那些成果的人的心中,大抵好像就是有一個意念,有那種想法然後就突然的「砰」一聲,改變就出現了一樣。每天新聞,或是其他工作坊,我們總是被這些「改變的成果」所衝擊著。洗腦式地認為,只要想到了一個好的意念,就等同改變了一樣。最近曾替某機構的工作坊中做了司儀,也參與了其中一個工作坊做一點分享。在講述自己的這半年的經歷時,我好像都集中在如何讓自己做到改變,例如,是要提高自己對四周事物的意識,或是多留意事物,多思考,以及多嘗試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老掉牙的論調吧?老實說我想很多人也明白這是做成改變要具備的一些條件。

我當然沒有忽略恆心的重要性。但是我也不敢說自己很有恆心。畢竟只是短短半年而已。我忽略了的,是「前傳」。就是我這半年的改變之前,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以及我用上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在銀行工作了一年半,其實在工作半年後已經萌生轉工的念頭。當時想轉做和廣告等有關的行業,現在回想也真的有點太過天真。其實連申請信也遞過了,沒有回音時意料中事。那半年在銀行的工作,其實是很忙的。(時間大概是09年的2月至8月吧)忙完了那一段時間,其實當時很想很想辭職,巧合的是,同期有兩位和我同 team 的同事也走了,結果我當時其實是有機會被 promote的。我想這一件事很關鍵。

對於很多人來說,有機會升職,是找不到理由拒絕的。接觸的東西必定更多,而且重要的是待遇也一定比之前好。在那一刻,我卻做了一個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我拒絕了升職的機會。我跟上司說,是覺得自己還沒有學到可以升上去的地步,這不是一些客套說話,我當時的確覺得自己還不是時候升上去;而我也跟上司明言:我是有心轉到其他行業的。

這一個決定埋下了我在2010年有這些大改變的伏線。也許也是機緣巧合,或是天意安排,因為我沒有升職,又不好意思在那時候辭職的緣故(我工作的隊伍中,有兩位有經驗的同事走了,剩下有經驗的只有我而已!!),我就唯有再待在銀行一段日子。回想起來那不算是壞事,因為那時候的我還是不太清楚自己想走哪條路,只是深信自己不想做銀行的工作而已(不想,而不是不適合,老實說我是工作效率蠻不錯的)。

接下來發生的是,就是<標誌香港>工作坊的衝擊,然後是用 annual leave 替<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做字幕的工作,再之後是 M.a.D.2010 的衝擊,使我在2010的2月終於,在一半被上司檢討,一半自願之下辭職了。那幾近一年的心理狀況,其實是充斥著一種 frustration 和一種憧憬的。但是那時候的憧憬現在回想,是很不切實際而且很天真的。沒有真正的了解到自己所想要做的事,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走出第一步。我想這兩次的衝擊,某程度上使我更了解自己可以做到的,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多吧。

有近因,也有遠因。遠因大概是在大學時上林奕華的通識課,而且還要很有恆心地上了三個學期後,工作時還不時請假回去上課,甚至後來,幫忙把那些課堂的影片轉為講稿,好讓我不用請假也可以聽到課。如果說,2009年我拒絕升職是埋下了改變的種子的話,我在2006-2008年間上的通識課,就是為那種子翻鬆了土壤。而現在嘛,就是改變終於發芽了,只是能不能茁壯成長,還看我如何照料。

一切的改變,在現在和人分享起來,好像都發生在2010年,都好像是因為一次的意識上的轉變就可造成。事實上,改變醞釀了近四年的時間,當中迷失過,沮喪過,以為找到了目標過,懶散,自以為是,天真過。當大家看到我在上海那種熱誠,以及在這之前神奇地,在<標誌香港>中的那種意念,在上海世博的明信片的設計,回港很有心地再幫忙做些甚麼;以及那些每日一篇,實驗文字等等的寫作,其實背後經歷過的沮喪和迷失是沒有被看到的。

現在的我不算是成功改變了甚麼,這樣的分享也許沒有人會重視吧,但是寫出來,是為了給我們這一些希望做出甚麼的朋友們一個經驗分享。也許我最終不會成為很成功的人,不會做出甚麼改變,但是希望這個分享,給那些在迷失中,或沮喪中,或不知道應該怎樣改變的朋友看到,也許你們會比我做得更好。

共勉之。


2010090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