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豆醬
不知大家有沒有吃過烏頭魚。吃烏頭時一定得用一種醬料,叫做普寧豆醬。這種醬料,看上去有花生醬的顏色,有一粒粒的黃豆浸在裡面,吃上去帶一點鹹味以及豆香。無論是吃凍烏頭,煎的烏頭還是其他煮法,普寧豆醬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就好像吃 KFC 要喝百事,吃麥當勞要喝可口可樂,好的奶茶一定要用黑白淡奶一般。從前這種醬料,在大型連鎖的超市也有在架上出售,近年卻越來越難找,到後來更是幾乎於超市絕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留意到這種醬料的「死活」-至少我後來在一國貨公司中找到了它。我想說的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消費主義社會底下,有多少本土的文化,不論飲食、生活、娛樂、藝術,是被消費主義所迫走?普寧豆醬是一個例子,因為近年某連鎖超市積極引入了很多外地的產品,基於貨架空間有限,以及利潤為先的原則,普寧豆醬就這樣被犧牲、淘汰掉了。早陣子其實和我的一些表兄弟不知為何地談過差不多的事,當時就是在回想,有那一些貨品是從前有,而且蠻受歡迎,不過今日已經不再在市面上容易找到。這些的貨品,帶著的是我們的一些童年回憶,它們不一定是本土,但是它們都可能是因為消費主義社會下,被淘汰掉的一些產品。我不知道它們是因為銷量不好而不被代理公司引入香港,還是本身製造的公司沒法經營而不再生產,我只知道在市面上,它們都幾近失蹤。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只會寫出名字,或我所知道的名字,甚至只是形容它們的外貌:
奇多圈;Bubble Gum 吹波膠;黃箭香口膠;一pack約6盒﹝紙盒﹞,有不同味道的香口珠;迷你杯麵;(如有其他,歡迎留言)
看到了這些以後,我們得想一想,消費主義社會,以及全球化的社會,會不會真的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吃著全球化的奶水長大的我們,又是不是應該嘗試一下,認識本土文化,尋找一些快將消失的事物並嘗試保留他們?
20100326
家中有,食大眼雞也會醮豆醬;也有近來才被某土地電視名人「發現」的魚露。
回覆刪除我是潮州人,這令我覺得很不爽。潮州人/麵檔/菜館在香港幾十年了,土地人(廣府人)都沒有認真的看待我們的飲食文化(當然,東南亞也很流行魚露),居然大膽地在鏡頭前說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