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曾以英文簡略地提及 Guy Debord 的 Society of Spectacle(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0150094597774878),當中我認為他所提倡的是現代社會從 Being 走到 Having ,再走到 Appearing 的進程。一切都不能只是擁有,而更需要讓人「看得見」。
沒錯,Facebook 本來就已經是這樣的一個媒體:它讓你的朋友「看得見」你。Be yourself 並不足夠,What You have 也未能滿足。這個時代中,唯有 Appear to Be and Appear to Have this and that 才可以滿足那種欲望。這種欲望沒有減退的一天:因為它很容易教人上癮。它也大大降低了人要讓別人「看得見」自己的門檻:一部電腦,一個電郵戶口,以及你自己。也許正正因為如此,更容易教人上癮。君不見,可卡因和K仔,也是K 仔的毒害較大,因為它入場門檻低。
Check-in 這一個功能則為 Guy Debord 有關 Appearing 的提倡作了一個很經典的解說。即便是身處香港某地,身處某地(BE there) 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了。我們要 appear to be there,check-in 這個功能則為我們打開了方便之門:我們不用再拿著 Iphone 自拍自己身處何方,因為不知道的人還要猜上半天也猜不到那背景是哪;而且拍照取景這種需要一定美學修養的技能並不符合即食的文化。因此,就有了 check-in 這個按鈕-彈指之間,GPS就能把你的所在地找到,並且讓你選擇如何命名這個地方。
而且,check-in 具有照片難以達到的即時性。這一刻我身在某地,輕輕一按就能分享給朋友。連反轉埃風用鏡頭自拍再上傳到 facebook 寫下照片 caption 的動作也節省了。而且,基本上還不怕人不相信:GPS 理應不會騙人吧-儘管據聞已有一些application 讓人假裝到過某地。
Being, Having, Appearing。假如我們到了這樣的一個地步:Being 是為了Appearing。到某地,是為了在 Facebook 上 check-in 一下,證明自己到此一遊。那麼,世界的真實性就會漸漸變得模糊:我們是為了虛擬世界的紀錄,而「迫於無奈」得在真實世界中到過某地,還是我們為了讓自己真正的 BE There?
瑋
2011022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