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5


買是現代社會的建構法則。在從前,買賣只是一種交易有餘的物資的活動。慢慢的,卻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基石。不過今天我無意以甚麼馬克思與資本主義等的角度去看。反而,我想更單純地從「買」這個活動中出發。
買東西有買東西的學問。第一,它牽涉到有關價值的問題。在買的時候,我們會想值這個價錢嗎?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我們是知道買的東西的價值與標價是有距離的。那不然就沒有人會賣吧?即使在減價促銷的情況下,賣方也甚少以成本價出售的。也因如此,但凡我們買,我們就不是在做一個數學式的計算。買,往往牽涉大量的心理活動。在買一樣東西時,我們除考慮物件本身的價值外,更多時候更大部份是心理上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廣告變得風行的原因。

不過,買的背後除了反映有關價值的心理活動以外,其實還有更多被忽略了的特質。無疑買東西時我們會想這件物件是否值得,但考慮的角度往往以物件整個作為整體來思考。不過世界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一個整體。那又是某種的惰性。在不久的從前,社會沒有那樣的發達的時候,買東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往往我們會考慮是否有其他方法,在不用購買新的東西的情況下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樣的心理活動就多層次得多。因為它要求我們思考,在本身擁有的資源當中能否達到同樣的結果。那不代表那個年代沒有欲望,只是當時我們面對的,不是簡單的「買與不買」的決定,而是更複雜的心理活動。

可是「買與不買」相對來說簡單得多,而且在社會經濟上也有益無害,因此買就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建構法則。但買並不等同於建立。買是一種平面的活動,它只是一個決定,即使這個決定本身充滿學問,它到最後還是被困於「買與不買」的平面之中。當一個社會由這種平面的決策方式建立時,它註定只會是平面的社會。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的政府、人好像越來越難以解決問題。因為買這種行動不會訓練我們更立體地看問題,而是在現有的產品當中尋找最合適的一件選購。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平面的社會,因它只掙扎於是否「購買」某種制度(這裡不得不佩服香港人的口語「Buy 唔 Buy 」)。

20110825 (837 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