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6

石頭

早陣子寫的<通識>引起了一連串的討論,現在想借其中得到的啟發,再延續其中一些討論。

還記得小時候玩課外活動,真的是玩的。即使可能有某些興趣班不完全是自己想去上課,去這些興趣班也沒有太多的壓力。當然,上興趣班應該是小學生的玩意了吧,到了中學就應該是自己選擇的了。當然,課外活動,之所以是課外,理應全屬自願性質,那是為學生更了解自己,以及找方法去鍛鍊自己的一種課餘活動,同時也算是一種調劑吧,面對功課的壓力,投入自己所喜歡的活動當中是充電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一種修養吧?學校的功課能帶給我們知識,但是要修養人格,就得參與一些其他的活動。可是說到底,這些的課外活動,都得要是自願參與,因為要花上時間,花上精神和耐性。

現在的課外活動,很大程度卻有一點的本末倒置了。以結果為先,例如學琴一定要考一些級數;學畫畫一定要畫得可以參加畫展或比賽;總之,就是要有結果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可以炫耀,可以show-off 的。所以現在的中學的課外活動,有些是強制性的參與,以及強制性的表演。然後,家長又可能強迫子女要學這學那,畫畫書法陶瓷鋼琴游泳以至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為的是所謂的「充實」。

青少年被強迫的上興趣班,參與課外活動,其實就少了自我尋找的空間。一個人的興趣,該由那一個人來自己尋找,不是誰或誰就可以強加於他/她身上的。在之前的<通識>的討論中,有朋友指出課外活動好像已經變成了中國/香港學生在過度競爭下的絆腳石。我個人覺得,某程度上課外活動卻是成為了一種競爭中的踏腳石,以更多的課外活動的「履歷」來競爭。

不過,不管是那一個觀點也好,課外活動在不知不覺間,竟就成為了一塊石頭,要成長中的他們背上,多負上又一塊的重量。那他們可以活動的空間還有嗎?他們還有空去尋找自己嗎?本來應該是為讓他們更全面的發展,卻竟然變成了阻礙他們發展的重擔,現代的城市人,尤其是中國人,香港人,又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一下?

201003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