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在看林奕華的facebook,看到了一些舞蹈的短片,留下了一些意見,說自己好像看不明白,然後得到了他的回覆,也讓我清楚了如何去看藝術作品。而在今天的通識課中也特別說明多一次,我們看藝術品的角度,其實是怎樣的。
其實本來看的時候可能有這樣的心理活動,但是沒想過,原來這就是一種看藝術品的角度。他的回覆,大意是其實看這些舞蹈藝術,看的時候其實都是一種我們觀看者尋找一些引證,或是找出一些自己有的經驗可以和作品有共嗚的,或是有相似的經驗。透過看這些作品,我們其實就是從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想法中找出能夠和作品互相有關係,有交流或有關連的想法或經驗。這意味著,我們看一件藝術品,其實就好像在照鏡一樣,我們透過那作品來了解自己的想法,即作品其實是一個外在的媒介,這個媒介最終會帶領我們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看藝術不一定會看得懂看得明。從前的我總抱著要看明白作者想表達甚麼,雖然也會在自己的經驗想法中尋找一些答案,但是整個看的目的,卻是為了「明白」作者所想的,卻忽略了從作品中看自己這一環。這種的看法更像一個找答案的偵探,這就享受不了藝術品所帶給我們的感受了,因為我的專注力集中於解釋那個作品的意義。其實每個人看了同一件作品,也應該有各自己的感受和各自看到的不同。
聽完了這些啟發後,離開港大時經過了蘭桂坊附近,正值是 Hong Kong Artwalk 2010,看著那些 gallery當中,外國人比香港人多很多很多。早陣子其實已經很想買票去看,但是有點貴,而且暫時無業就唯有待下一年。然後又想,難怪那麼少香港人,因為香港人看到不明白的事物,就沒有耐性看下去。要付上數百塊去看那些不知在幹什麼的藝術品,真的是有點難度,即使是有免費的酒及小吃供應,也還是沒幾個香港人有耐性去看。
接下來,就繼續努力多看不同的事物,磨練自己的感覺吧。在知道了這些以後,其實很難讓自己可以麻木的消費了。因為一旦知道了原來世界有那麼多的事物可讓我們去感受,人就很難接受自己不去感受這些事物。看藝術,不是在找答案。因為那根本沒有答案。我們要找的,其實是自己。
20100317
有更多的消費比行gallery貴。拒絕接觸(不是我杯茶),沒有耐性(不明白就算了,連想明白都不願),沒有得益(gallery如何entertain「我」?),怕被人笑扮清高(可不要被朋友知道),甚至覺得這不屬於香港,通通都有。
回覆刪除怕被人笑扮清高,的確是一很大的朋輩壓力。
回覆刪除卻沒有人想過要影響自己的朋友,
因為,香港人(或中國人)總相信「槍打出頭鳥」
令我想起,梁文道好耐之前,寫過自己係地鐵睇書俾個少女笑佢扮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