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不是甚麼專家,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大概還只是半桶水,但是也想寫一寫,我對香港這個地方的複雜性的一些看法。看看日後有機會進修後,或是看多了更多的書以後,又會否同意今天我這種的看法。
香港這個地方獨特之處,我想不單只是因為她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不單只有香港,而文化的交流也不只存在於香港,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不只局限於香港,即便是那個時代也許香港的確是少數有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香港的獨特性,來自很多很多的歷史因素。香港的人口增長,從來不是完全自然的增長,更多的是外來的,不論是西方還是內地的人移居到此。中國人本來是家庭倫理觀念很重的民族,但是也要考慮到地理的位置。通常在一些鄉鎮,或是同姓的村落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群體式的生活。而外來的移民,甚少會是一整個姓氏來到香港,更多的是單身隻影來香港尋找發跡的機會,好讓他/她能有朝一日衣錦還鄉。這大概是很機會主義的一群人,同時,也是需要努力在香港生存的一群。
同時,有不少英國的商家進駐香港作為和相鄰地區接軌的港口。他們大都屬於商業的範疇的人才,甚少會有具文化專長的人才會進駐香港,因為整個世界的文化中心,當時(甚至是現在)還是在歐洲。而這是人帶來的,同時也是個人主義以及資本主義,還有的是階級的觀念。他們想的,也是在香港找到發跡的機會吧。
容下了這兩大類別的人的香港,其實慢慢就把這些意識形態匯合,加上當時的階級觀念,以及很大量的機會主義的人在,個人存活和榮譽就成了當時的主要心理,這裡的個人榮譽,和希臘時代,或是中世紀的歐洲應該很不同。當時的榮譽,主要建立在一個人的道德及品行之上,然而社會發展至那一個年代(已經出現了工業革命)。榮譽不再是建基於道德品行之上,更大程度是建基於財富之上。加上當時的中國積弱,中國的人也許會認為,必須要在某些事情上勝過外國人,而且是蠻 desperate 的想要做到。那急於透過某些社會地位的改變來証明自己不比外國人差的心理,也許也是一個影響到中國人,更大程度是當時的香港的中國人,的心理。因此,掙扎求存,力爭上游(這裡的上,是指在社會的階級中的上)就成為了當時香港的文化吧?但骨子裡還是中國人的香港人,還是有著家庭觀念的(亦,即背後的父權觀念,還是存在於香港人之中)。在追求個人的榮譽中,往往也背負了家庭的榮譽(或利益,或更多更複雜的情感)。
而當時正值整個世界的急速發展期(尤其當消費主義慢慢大行其道時),香港人的確從中嘗到不少的甜頭。而這種情況使得香港人更確信這就是「成功之道」。而由於還是有著那種旅者/生存者的心態,所以一旦有對自己有利益的事物,也絕對不可以放過,所以香港人在商場上還是以一種生存者的姿態出現,而非完全的創造者/先鋒的姿態。比起美國的不同,是美國有很多人是開荒者,必需要自己創造一切,包括生存的環境。香港,則因為是英國殖民地,生存的環境其實是由當時的當權者,即港英政府所創。而當時的政府高層幾乎都是英國人。所以香港人的心理中,沒有必要「創造」。只需要懂得「運用」一切有利自己的條件,同時不要落後於別人,就有發跡的可能性。香港人要的,是在對的時機抓緊機會起飛,而非自己創造出可以令自己起飛的條件。美國的人卻是連生存的環境或條件也必需靠自己創造。
在這些背景的影響下,香港的複雜的文化就慢慢地建立起來。那是在中國傳統和西方現代的意識形態下,生存者和暴發者的心理下,在個人榮譽加上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底下(因此父權的觀念得以加強,子女必須繼承上一代的夢想;而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教下一代個人榮譽為先,同時又要求下一代繼承自己的夢想,為自己帶來榮譽),我們就成為了今天的我們。這是以我僅有的,不太準確又不太深入的歷史及社會知識所看到的一些見解。希望自己數年後再看一次,再寫一次同樣的題目時,會有更深入更透徹的了解吧。
2010031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